来自网友【離微】的评论秦怡出演此片時93歲,劇本是她自己寫的,十多年裡一直希望籌拍。人生跨入九秩,可能感到時日無多,她排除萬難玉成其事。勉強固有之,初心實可嘉。說勉強,是因為雖然拍攝期間無虞,但畢竟對體力消耗巨大,如果不上高原拍片,或許她會繼續硬朗下去,在家期頤而終。說勉強也是因為,作品本身最後的呈現。我並不忍置評。欣賞她、敬愛她的人,會懂這份不忍。澎湃上一篇紀念她去世的稿子提道:“籌拍找資金的過程並不順利,老人家稱有太多被騙的經歷,最後是有些人看她不容易,東拼西湊了一些”。看到勉強背後她的掙扎,便很難過。她自己閱片無數,難道會不知道一部作品的優劣嗎?她不止一次在採訪中提及,此生的一大憾事就是不曾留下一個真正滿意的角色。所以,說《青海湖畔》是她“封箱之作”是一種誤解。事實上,她也確實在那之後又演出了《妖貓傳》和微電影《一切如你》。《青海湖畔》只是她在無限努力接近她的電影夢想過程中的嘗試之一。她豐容盛鬋的年華,適合談情說愛的年紀,留在解放前那些黑白膠片裡,久遠的年月讓那些光影更加黯淡模糊。四九後的片子,政治色彩、集體意識限制了題材和她的表演,跑龍套是必然的,整個文藝界,都淪為階級鬥爭的龍套。戲份上而言,她樸實、不爭、謙衝的性格,在那個整體壓抑的年代,也不可能令她突破本色框架。她的自我認知和接受,也成了那份限制的一部分。自傳裡訪談中,她反復說的是自己壯、膀子粗、傻乎乎,因此不適合演姑娘小姐,只能演嫂子、母親等。某篇文章說她的氣質裡有一種“鈍感”。所言極當。如果沒有寬廣的胸襟、厚實的臂膀,又怎麼扛得起命運的千斤重擔?命並不知道憐惜美人,命只管壓下來。扛不起的人,她的同儕同行中香消玉殞的零落紅顏有多少呢。嫂子、嬸子、母親那些角色特質就是內力、擔當、付出,這一點也可說是她本色出演。當然,女性的自我批評與審查意識(e.g. body shame)古今中外始終存在,即使今天,男權社會視角的大眾審美,以及女性不自知覺而內化的這種對女性的審視標準,不依舊是skin-deep(膚淺)的、白、幼、瘦嗎?然而,這種女性自我批評與審查終究是反自然的。如果她真正臣服於此,她不會有遺憾,也不會因之而不斷地努力。在《青海湖畔》裡,我看到她的反抗。她終於做了一回絕對大女主,與兩位小自己四五十歲的男演員對手戲。沒有家累,卻有愛情。是勉強,但珍貴。在一個再晚就來不及的時刻,在她終生信守的家國奉獻等宏大道德主題下,非常委婉、隱約、體面地傳達給我們。另外一部比《青海湖畔》自然許多的嘗試,是她88歲時主演的講黃昏戀的《金色驛站》。至於文革十年,能平安活下來已是萬幸。文革結束,她已近60。在保守的主流意識裡,她被認定為老演員。中國人怎麼看年紀呢?你的年紀決定你該做什麼。中國人又怎麼看“老年"呢?你不再是個女人,而是一個多福多壽的門面,被框定在母親等長輩配角里,圍著兒孫打轉,或婆婆媽媽柴米油鹽,或深明大義為家為國,但都忘我、無我。即使,誰都認同秦娘天生麗質,歲月和風霜更加持了她大氣婉約的內在美,60歲簡直才是她顏值巔峰的開始(e.g. 1984《雷雨》)。正因此,我個人最鐘愛的她的角色,是1982年《上海屋簷下》(雖然依舊是一個群戲)裡的那個少婦,孤意在眉深情在睫,在失落的舊愛和權宜的婚姻之間,在青春熱望和理智現實之間,被為難,被撕扯。如果今天要談盛世美顏,我還沒有看到哪位“不老女神”具備她那般的勇猛和韌性,在歷經女人可能經歷的所有磨難後,依舊不改皓質芳馨,明眸善睞。上到八十歲,更是美到一個超越皮相的維度,氣定神閒,端麗莊嚴,同時又深有慈悲。近乎菩薩之相。千禧年後,絕大多數的訪談都要問她“怎麼保養的”,她總是不厭其煩地據實回答。殊不知,吃了常人難吃之苦,享這常人難享之福。容貌也是報,莊嚴相是福德報。四十歲前或許是天生的,之後尤其老來則看個人修行了。所謂相由心生,所謂洗心革面,都是善念的外在妙用。唯有一次,又被問起怎麼保養的,也許是偶爾調皮,她回說:“不停地工作、做家務、照顧家人、吃剩菜剩飯!” 難道不是大實話嗎?我最喜歡這個回答。《上海屋簷下》1982《雷雨》1984八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