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电影网
首页电影电视剧动漫
电影《李 Lee》1080p免费在线观看

李 Lee7.2

导演:艾伦 / 库拉斯

演员:Camilla Aiko / Sean Duggan / 塞缪尔 / 凯特 / 阿妮塔 / 温斯莱特 / 奥康纳 / Ross Donnelly / 歌迪亚 / 恩里克 / 托尼 / 昂罗 / 科纳 / 小伊恩 / 亚历山大

年份:2023-09-09

地区:英国,美国

立即播放分享给好友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线路2

情节速览

电影讲述了传奇摄影记者李·米勒的故事。李·米勒原是一名时尚模特,后成为《Vogue》杂志的著名战地记者。影片通过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李·米勒在晚年隐居于英国农舍的采访框架展开,深入探讨了她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用户评价

  • 来自网友【时空记1994】的评论凯特·温斯莱特拍了很多部电影,电影《李》是她拍得最艰难的一部电影,也是她投入最多感情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她第一次当制片人。《李》这部电影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九年的时间,夸张一点说,如果没有凯特·温斯莱特,这部电影很难完成。凯特·温斯莱特之所以为了这部电影付出那么多,是因为她被这个故事的原型李·米勒打动了。作为二战中唯一的一位战地女记者,凯特·温斯莱特认为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她重新书写了女性气质:意志力、力量、勇气、同情心。自从凯特·温斯莱特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她就一直等待有人把她的故事拍成电影,却迟迟没有等到。其实,在这期间,的确有很多人打算把李·米勒的故事拍成电影,可是都被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拒绝了,因为这些导演看中的李·米勒身上的标签“男艺术家的缪斯”、“顶级时尚模特”恰恰是李·米勒最讨厌,一生都想摆脱的男凝“标签”。通常说一个女人是某个男人的“缪斯”,也意味着这个女人是这个男人的情人。不管她激发了这个男人怎样的创作灵感,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始终是男人,而不是这个被看、被当作客体的女人。所以,“缪斯”这个词是一个被动词,而且带有严重的性别歧视,这个词并不是对一个女人的赞赏,而是对一个女人的贬低。而凯特·温斯莱特也同样厌恶这些加诸在她身上的“男凝”标签,所以她和她的制作团队从一开始就决绝这种“男凝视角”,所以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她是谁谁谁的缪斯,她是谁谁谁的情人,她是怎样美貌怎样前凸后翘的顶级模特。电影《李》完全采用一种女性叙事,女性视角,电影一开始就是从她作为一个摄影师给人拍照开始。因为李·米勒说“相比被人拍我更喜欢当一个拿起相机拍别人的人”。这说明,李·米勒是一个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女人,是一个主体意识非常强烈的女人。比起“被看”,她喜欢做一个主动去“看”的人,所以,她拿起照相机,去上战场,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真相,哪怕她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通常的战争片,都是以男人的视角讲述,而《李》这部电影以女人的视角呈现战争,作为少有的战地女记者,李·米勒告诉你,在一个女人眼中,战争是什么样的?李·米勒在通往前线的路上却遭遇重重阻碍。因为男人不让女人插手战争,就像男人不让女人插手政治一样。同样作为记者,《LIFE》杂志的大卫·费尔曼和李·米勒一起去军队采访,李·米勒却被拒之门外,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但是李·米勒根本不管这一套,她反问“为什么女人不能去前线?凭什么男人来决定这一切”。作为这个世界上人口一半的性别,李·米勒从未将自己排除在这个世界之外,而是积极投身于这个世界中去。带着这样的反问,她一路前行,像一头猛狮一样,根本没有人能真正阻挡她。早在战争前夕,李·米勒就在关注这个世界的局势变化,等到战争一爆发,她就跟《VOGUE》的主编说,时机成熟,赶紧派她去欧洲。作为一名时尚杂志的记者,她根本不关心什么发型和服饰,她更关心这个世界的动向和走向。等她好不容易拿到了美国记者通行证到了军队,又被告知女人不能参加新闻发布会,更不能去前方战场。于是李·米勒一边拍摄受伤的士兵、医生、护士,一边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去前线,最后她终于来到了前方战场。战争远比她想像的恐怖的多。因为女人不是嗜血的动物,所以她们对暴力更敏感也更反感。所以,她在第一次在枪林弹药的战场上奔跑时,她害怕的要死,整个人一直在颤抖,但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她还是不顾生死的想把眼前的这一切暴行记录下来。对李·米勒来说,战争最恐怖的莫过于她在达豪集中营看到的一切。当法国的战争结束后,李·米勒从朋友口中得知好多人人失踪了,而当时没有一家媒体提及此事,大家只报道胜利的消息,对胜利背后的真相置若罔闻。李·米勒无法接受这种做法,她继续追踪真相“那么多人消失了,他们去了哪里”。带着这些的疑问,她来到了达豪集中营。在达豪集中营,她找到了那些失踪的人口,在一间间牢房里,在一节节火车车厢里,成堆成堆的尸体,在死去之前,这些人已经瘦的皮包骨头。电影里这一幕是最恐怖的,比我看过的所有集中营的影片拍摄的都要恐怖。而我深知,真实的场景远比这可怕的多。李·米勒就在真实的场景中,跳上了一辆火车车厢,拍下了这些受害者的惨像。此时,她不仅仅在记录真实,也在凝望类恶的深渊。因为她拍照的时候,她从不看镜头,而是直视拍摄者。也就是说,她不通过镜头看世界,而是用自己的眼睛直视这个世界。她因为直视恶的深渊的这段经历,后来得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她后半生一直在用食物和酒精疗愈自己,效果甚微。在他人眼中,她成了一位情绪化的人,一位难以相处的母亲。她深埋了自己的这段经历,直到死后,他的儿子安东尼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曾是一名目睹战争真相的战地记者。至于她为什么对这段经历闭口不谈,原因很复杂。刚开始,她把自己在战场上拍到的照片寄给杂志社,但是却没有发表,因为她的上司接到通知,不能在公布这样惨烈的照片,因为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人们的生活要怎么继续?如果人们不能直视战争的的残酷真相,也就不可能真的从战争中吸取教训,那么战争将不可避免。现在的世界局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李·米勒在战争中另一个切身的感悟是“为什么男人把女人排除在战争之外,却要女人来承担战争的恶果?”。在电影《李》中,玛丽昂·歌是一位家庭妇女,她没有主动参与战争,却成了战争的受害者。她的丈夫和儿子被纳粹杀死了,她自己被纳粹关起来强暴了三年。三年前,她还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女人,三年后,李·米勒再见到她时,她成了一个眼神黯淡、精神错乱的女人。在战争中,即正义正义的一方也夹杂着很多不正义,这种不正义却要女人来兜底。同盟军解放法国后,李·米勒看到一个美国士兵不顾法国姑娘的意愿,试图强奸她时,她跑过去,愤怒地赶走了这个傲慢的士兵。这个士兵认为他们解放了她们,就能够享有女人的一切。在战争中,明明向德国投降的是法国男人,战后,他们却把这一屈辱强加给法国女人,他们把那些被迫跟德国人发生关系的女人拉到街上,公开进行“荡妇羞辱”,好像他们多正义似的?明明主动向德国人跪地求饶的是这些男人们?而遭受侮辱的却是女人们。战争中,女性受害者中,最触动李·米勒的是一个在达豪集中营的八九岁的小女孩。当李·米勒穿着士兵制服突然出现时,这个屋子里的所有女人都露出一副紧张的表情,于是李·米勒扯着自己的头发,示意自己是女人时,其他女人都放松了警惕,继续吃面包可是这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还是害怕的不行。李·米勒走过来的时候,她一直往后退,直到退无可退,整个人蜷缩在墙边瑟瑟发抖,在李·米勒多次示意自己是女人,一直让这个小女孩感受到来自同一个性别的安全感时,她才安定下来,继续吃面包。这种只有从女性性别感受到的安全感,是因为她们曾经遭遇被男性性别深深伤害。李·米勒从这个小女孩极度恐慌的眼神中,一下子就看出她曾经遭受过男人的性侵犯,这种性侵犯给她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为李·米勒自己也曾在七岁的时候被一个男人强奸,而这段经历给她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童年创伤。也就是说,不管在战争之中,还是在战争之外,女人一直都是各种暴力的受害者。而只有在女性叙事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受害者的身影。这也是李·米勒这个人深深打动凯特·温斯莱特的一个原因。尽管在电影拍摄中,极力避免一切“男凝”的镜头,在电影之外,李·米勒还是无法摆脱“男凝”。不信,你现在搜索一下李·米勒,最醒目的依然是“谁谁谁的缪斯”、“谁谁谁的情人”、“谁谁谁的妻子”、“超级模特”、“美人”这样的字眼。在采访中,尽管凯特·温斯莱特一直在讲李·米勒作为一个女人如何突破界限,成为一名战地女记者的故事,她在八十年前重新定义了女性气质,她是女人中的女人。结果她刚说完这段话,对面的男主持人就说“她是超级模特,她很性感”。这就是“历史照进现实”的写照。电影里,男人谈起李·米勒的模特生涯时,意味着男人关注的是她的“胸和屁股”,电影外,男人只关注李·米勒的“胸和屁股”。半小时的采访,这个男主持人一半时间都在往李·米勒的“胸和屁股”上扯,真可悲,好像除了这些,他想不到其他的,真怀疑他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 来自网友【张脑三】的评论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妈一直扮演着一个暴躁母亲的角色。从小到大,无论我做什么事,似乎都不能获得她的认可。她一边喜怒无常,忍不住对所有人发泄情绪,一边又不遗余力地对所有人好,几乎将自己所有精力都用来维护家庭的正常运行。她最在乎的似乎全是我和我爸不在意的小事,比如衣服怎么叠最整齐,公交车怎么坐最省钱,家里哪个亲戚帮你修了个碗,你要记得电话致谢等等。我总是觉得,就是因为她太在乎这些小事,所以才永远无法摆脱焦虑,才会陷在无法控制的暴躁情绪中,搞得所有人都不得安生,但我从来没想过也许这些都只是她被迫接受的生活而已。为什么突然有这样的转变,因为我妈从退休以后开始经常旅游了。我也和她一起去过几次国外,我基本还是很宅的人,每次旅游到后面几天,我都累得迫不及待想坐上回程的飞机,但我妈总是很开心,热情地和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交流,用手机计算器和小贩讨价还价,甚至不想回家。当然,心情好了,她回国之后也会对我和我爸态度更平和。我想,如果我妈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另一条路,有个实力过硬的家庭支持她走南闯北,也许她会活得更快乐一些吧。妈妈和爸爸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爸爸会把年轻时的梦想存在心里,适合的时候会告诉他的孩子,而妈妈呢,经常日子过着过着,自己就把曾经有梦这档事彻底忘了。这部影片的结尾,当安东尼抱着母亲的照片,幻想Lee跟自己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母亲”地时候,我能共情到他不是在怨恨母亲,而是很难过,为什么妈妈见过这么多人间惨剧,却狠狠憋在心里,从来不跟自己诉说。我很难替Lee解释,但是从Vogue主编那句话里面,我们可以猜得一二,people need to move on,人们需要向前走。如果年轻的时候用尽全力也没法替被强暴的女孩门发声,那年长之后又何必突然提起呢。更何况后来,犹太大屠杀已经有无数的记者在报道了。战争结束后的1950年代,正是社会把女人赶回家庭的年代,那个年代的Vogue上开始刊登属于家庭主妇的穿搭。我没有研究过Lee的生平,只是从电影看,她后来大概还是循着社会规律,回归家庭了。电影花了大量篇幅拍她如何在战后从法国一路开车到德国,拍下许多恐怖照片,在希特勒公寓里搞怪,却从没拍她在和丈夫幸福生活中生下孩子的画面。如果她的照片全部发表出来,她穿越前线的事迹被其他记者写成故事,那她还会不会变成那个所谓不好的母亲呢?
我们仅提供浏览服务,本站不上传不存储,侵权请联系删除。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