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故事发生在1983年,樵夫雷德·米勒(尼古拉斯·凯奇 饰)与老婆曼蒂(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饰)居住在深山林里的一栋木屋。老婆曼蒂被一个价值观扭曲的宗教组织“新黎明之子”(The Children of the New Dawn)看上。该组织的领头杰瑞马雅(莱纳斯·罗彻 饰)欲收纳曼蒂入会未果,就在雷德面前活活把曼蒂烧死。雷德一度精神错乱,最终踏上复仇之路。
来自网友【《看电影》】的评论对于cult片狂热爱好者来说,这就是让我们等了好久的神作啊!!!最近,一部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惊悚片,打着“翻身之作”的旗号刷爆了大家的首页——按照各位的说法,大概就是“接了十年烂片啦,终于秀了把演技”。被黑了这么多年,可算是翻身了?的确,新片[曼蒂]中,我们的老朋友凯奇大大,演技相当夺目:不说静若处子也算是动如……疯兔不好意思,光看剧照也看不出来个啥。但是[曼蒂]远不止于此——这倒是光看剧照就能看出来的。歇斯底里的表演、奇异的灯光选择,再加上片中“邪教”主题的设定,[曼蒂]仿佛处处都在嚎叫着:快看我们多反主流!瞅一眼就知道是独立小清新本来在看之前吧,我还以为这是个和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母亲!]如出一辙的电影;话说[母亲!]可是给我留下了不小的阴影——胆小如鸡的本人绝不敢看恐怖片,[母亲!]的“悬疑惊悚”tag看起来也不是那么狠嘛?就这样被骗了被骗了,宗教恐怖根本就是最钻心剜骨的类型吧……看懂了寓意的情况下简直不寒而栗。而[曼蒂],其实在宗教概念上笔墨并不重;但在风格上,比[母亲!]乃至大多数邪典电影都要来得大胆。心情如图↑看[母亲!]的全程,我大概瑟瑟发抖了一下午罢辽;但看[曼蒂]的时候,我几乎从头到尾,都兴奋得想跟着主角们上蹿下跳(嗯?):对于本cult片狂热爱好者来说,这就是让我们等了好久的神作啊!!!视听方面的每一个元素,都以激烈的姿态刺激着观众的感官,肉眼可见的疯魔感。嘻嘻,叔叔给你们看个大宝贝呀借用豆瓣网友短评中的话来说,我可能是见证了一部cult经典的诞生。是的,这部电影,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处处都充斥着复古邪典风的气息。你想要的狂躁,你想要的恶寒,全都有。快放下你对这个世界现有的一切认知,跟我走进一个全新的宇宙瞧瞧。①放轻松,你还没嗑大狂欢,真正意义上的——从第一秒就开始了。从片头的厂牌logo走过场起,背景乐就抢了戏——越来越重的电子音效变得嘈杂,不同音阶交替出现,有些刺耳不安,又有些赛博朋克。然后正片出现了:一段特别后现代的引用片中并没有明确讲,那么这个引用究竟出自哪里?允许我先卖个关子,留到下文细讲。说实话,我看[曼蒂]之前,其实对这些噱头兴趣寥寥,结果刚点进来五秒钟,就整个人都精神了。你们有没有过,某次看电影,刚看了开头就有预感,隐约窥见了一部神作?[曼蒂]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像是低配版的“疯狂的麦克斯”系列复古的红字,让我想起[洛基恐怖秀]的血字要说cult片的教科书风格,就不可能不讨论始祖级别的[洛基恐怖秀]——片头过了之后,[曼蒂]最开始的一段也较为沉静,暂时看不出什么趋向疯狂的端倪;经由一个转折点后,画风大变。[洛基恐怖秀]中,是开启了一场泼满色彩的科幻歌舞盛宴;而[曼蒂]中,以极端的打光方式预示悲剧和精神折磨的到来,在怀旧的胶片下营造出了后现代感。不少镜头大概就是朝着恐怖片方向拍的吧……吓制造惊悚诡异气氛,猩红色的打光是最好用的——效果惊人,也够本真。意图也很简单,就是要让你觉着瘆得慌。每个人的表演,也都在配合着这种愈演愈烈的疯狂感:女主角的眼神似乎永远是空洞的,灵魂深不见底;而男主角雷德呢,则经历了颠覆性的转变;我要放大招了!!!电影的前一个小时,男主角的戏份还没有反派多,出现的时候也都是闷兮兮的表情(面瘫什么的,人凯奇还是挺擅长的……)。然而中间亲眼看见曼蒂被邪教徒烧死后,男主角火力全开,我们看到凯奇有如久违的恶灵骑士加身——愤怒是最直接的情绪,这大概是片中最邪也最不邪的一点。复仇的根源非常简单咱们在无数剧本中当然都能看到复仇的故事——但[曼蒂]中,这样一个直率的动机,在凯奇爆发的演技和电影迷乱氛围的加成下,显得尤为吊诡又悲壮。他听着友人讲武器的故事讲了好久,开头也是这样听曼蒂讲故事的;乍一听根本不着边际的故事,对应上片中的杀戮之后,啧……毛骨悚然。机车上的鬼魅……人形的怪物,带刺的机甲,血腥的复仇之路上,硬金属感的迷离科幻元素在躁动。还穿插了几段动画动画无疑是隐喻的最高形式之一——包括我们小时候看过的不少动画、[魔方大厦]什么的,都是经典的邪典作品,只不过……当年看不出来罢了。看出来还不得吓死。(没看出来超现实主义都不明觉厉吓得不轻好吗!)怪诞与哲学,交给动画准没错。反派的存在更是一大亮点要不是电影后半程交回到了男主角雷德手上……嗯,全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可能就是反派试图说服曼蒂入教——嘶吼着自己定下的所谓教义,在瘫倒不起的一众教徒里裸身前行;他要教徒们将肉体和灵魂献给自己,要为其牺牲不在话下,他无法接受曼蒂的嗤笑和拒绝,他随意释放着杀戮欲,展示着自己的性癖——然而在即将被男主角雷德杀死之时,他甚至愿意放下他叫嚣了俩小时的尊严为男主角跪下口——好了你算什么自称的“救世主”,一个嗜血的自恋狂罢了。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复仇之后的雷德开着车离去,仿佛在副驾驶看到了曼蒂;曼蒂大概是去了天堂,而雷德的驱车的小径却仍是一片地狱景象——看上去像是被烈焰燃烧着的天空,与张牙舞爪的山岩;接着,这个被无休止惩罚着的世界,骤然消失在了颤抖的胶片颗粒里。②别紧张,跟他们嗨嘛中文网络的评价和外网出现差距,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但是[曼蒂]在Metascore上拿到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口碑也是爆棚,却在豆瓣上一路跌破了六分,且还有下降的趋势。这个差距,好像有点大啊。既然都在夸凯奇“翻身”的演技,那你们到底为什么这么抠咧???究其原因呢?不管是因为口味的偏差、观众的喜好,还是对风格的接受程度,不知道你们都吃没吃,反正我是吃了——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有些电影,要留给时间来证明。谁知道呢,说不定[曼蒂]真的就会在未来成为一部cult电影教科书——当年的[活死人之夜]、[橡皮头]等(甚至连[银翼杀手]系列的风波都能算上),不也经历过票房惨败么。希望你们对这个片,也能有“真香”的一天。比如……对吧。(好像没什么可比性……)对了,刚才卖的关子还记得吧?上文中提到的片头引用那段话,你绝对猜不到是哪儿来的:“When I die, bury me deep, lay two speakers at my feet, wrap some headphones on my head and rock and roll me when I’m dead.”2005年4月20日,一名叫道格拉斯·罗伯茨的杀人犯在得克萨斯州被枪决,监狱方面摘录了他受刑前的临终遗言。电影中没有引用的是,这几句后面还接着一句话:I’ll see you in heaven someday. (我们以后天堂见。)显然,这也是对电影中为曼蒂复仇后男主角的意愿所以从一开始,结局就已经在我们面前。这个充满令人不安的美丽和怪诞的非凡世界,全都来自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斯的想象力。科斯马图斯相当擅长吸引并锁定观众的视线——不只是他敏锐的构图感知和片中引人入胜的氛围,还有犀利的视觉效果;这在他的处女作、恐怖片[迷幻黑彩虹]中就有体现:[迷幻黑彩虹]官方剧照[曼蒂]中关于丧失的主题,是激发男主角雷德报仇行为的动机,这也要由大量的痛苦和失落感支撑——“复仇”这一类型看似十分精简,故事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展开,在光怪陆离的迷幻色彩中,往深了看,是这部电影中绝望到令人心痛的时刻,产生了真正的冲击力。Cult电影中,基本上总也少不了“邪恶”这一元素,还有充满史诗感的人物肖像,但其中伤痛和亲密的瞬间也同样令人着迷。被歪曲的教义,现代感的电锯与摩托遇上野蛮人般的行径,雷德与曼蒂共处时的静谧,这一切的碰撞和对比,将电影的重点引向尼古拉斯·凯奇的角色构建。雷德准备报仇大牌明星,极有限的制作成本和时间,让拍摄过程显得随处都很粗糙,但对于[曼蒂]想要营造的效果,这反而可以成为一种机智的转化——甚至包括演员在拍摄后半段动作场景时受的伤,都可以全面为电影服务。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遵循“没有表现出来的,有时比表现出来了的更重要”是导演的重要法则,正因如此,才有了片中大量的隐喻和诡异的氛围。其实本来,导演想提供给尼古拉斯·凯奇反派的角色,还专门为他准备了戏份,但最终还是决定让他饰演了主角;感觉也……不是不可以按导演的话说,他更能给角色那种“分裂的摇滚明星”气质;而凯奇本人,更是从自己第三次婚姻的失败中汲取情感,投射到角色身上。抽象而朦胧的体验,后现代的手法和超现实的风格,虚幻的外象和情感的联系,纯粹而模糊的沮丧和愤怒表达,[曼蒂]带给我们的,是一场疯狂的幻想之旅,似画廊又似处刑场;你可以说这是凯奇的翻身之作,这一次,老哥确实表现卓绝,颇有“雪耻”的意思;但这部电影远不止于此——[曼蒂]既狂野又私人,这种赤裸裸的兴奋和心碎感交融,还有经典cult电影的哲学和气氛,堵在你嗓子眼儿里的一腔烂事儿,都可以从这儿泄愤。-文: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