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友【春曙为最】的评论性侵犯罪中的核心问题,是不同意。——罗翔,《法治的细节》剧情(过于)紧凑,制作精良,但贪心不足导致不够极致且有全方位滑向廉价的趋势。冲着宣扬维护女性权益加一星。表演是有趣的,演员忠实于人物分析,特别是妻子角色,因而偶与主线剧情有跳脱感,是好的。男主也形象丰满。这两位都可以去拿一两个提名了。一些表现手法有新意且效果不错,例如男主闻讯遭暴击,以及庭上闪回。剧情对于刑法强奸罪意义上的“同意”,无疑给出了生动又深刻的一课,可谓善莫大焉。同意拥吻不代表同意交媾,然而拦不住身手格外利索的、sexually robust的男主闪电侠。情势裹挟的半推半就间,一个合理的认定究竟落向哪一边?当对方说出“not here”,应可明证不同意,其后prick-tease这等胁迫性言语则反证出语者心知对方不同意(从而需要胁迫)。倘无拒绝在先,则胁迫和说服之间如何界定?一场酒醉后如何判定乃至回忆发生了什么?不同意和事后心理创伤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法益的界限在何处?进入刑事程序,则他说她说,无法排除全部合理怀疑,因而无法定罪。剧情由此滑向男主性格缺陷:傲慢自大,予取予求,并进一步将这种性格与其阶级相联系。英剧凡欲深刻一点,则常常落脚于阶级批判。例如每七年访谈同一批人这样的好主意,就很快被归纳出一句中心思想:阶级固化,孩子的出身决定了一生的轨迹。权势阶级男性并不垄断粗暴,只是更为道貌岸然,也更容易利用阶级优势逃脱制裁。他们有时也会白衫湿,有时也会遭暴击,但掌握core truth,最终总是come out on top。至此批判的姿态已经蛮凌厉了,然而编剧忍不住加了大团圆结局。强奸脱罪,却由意识觉醒的妻子向媒体捅破了从丈夫那里听来的另一桩丑闻。这种剧情发展问题多多:首先令丈夫的坦白在如此反观之下更加像是一种真诚的忏悔,其形象不降反升;其次妻子告密的行为道德评价远非直白(从未在强奸案中干扰司法的首相更是躺枪);最后跳楼事件中首相只是提供毒品,男主则制止和掩盖了他的行为。二人及时退场,参与并无对证,即便妻子告密,媒体应该是无从核实所以不能发稿吧,因而后续发展在真实性上不可信。勉强比较一下的话,大概类似于老炮写信给中某委令贪官落马那一出,后者可能还更令人信服些。女律师的旧史也有廉价加狗血的嫌疑。这部分是出于紧凑剧集中腾挪方便的考虑罢。恶的逃逸继之以恶的延续,编剧对此不忍放弃又无足够时间展开,遂采取了“夹带”的方法。怒吼和砸电视不嫌表面化吗?唐顿大表姐主要还是看气质?她不自带滤镜,也不自带BGM,但竟自带运镜:每次出场天旋地转,从第二次起效果就并不好,有技穷感。大概影视规律是,观众都是青铜圣斗士,360度调动情绪这种大招只能用一次(参见泰坦尼克号大结局)。片中各种暗喻也纷纷增加廉价感:白房配绿路暗示门当户对(男主姓Whitehouse,妻子第6集访老同学提到原姓Greeneway);客厅画作里男性目光被遮蔽,而女性为他整领结——白房家为啥挂这谁能告诉我,还生怕观众注意不到而屡屡给镜头。当然我没看过同名小说原著,有些批评可能失之偏颇。对英国畅销小说,从来都是小心翼翼绕着走。配角里,首相比较凌厉,所以还有点观赏性,其他过于工具人,都可径直砍去。特别是女律师的闺蜜,起到了毛作用?表现她最后的泄密完全多余,改由妻子口中道出效果只会更好。主角里,除男主外(因为他不配),妻子和女律师都有完整且曲折的心路历程。编剧两边都要,两边都表现不充分、不够精彩,没有形成可贵的辉映。在这里值得送上一句Jolin的歌:什么都喜欢什么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