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电影网
首页电影电视剧动漫

露梁海战 노량: 죽음의 바다-720P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传记 / 战争 / 动作地区:韩国年份:2023

导演:金汉珉

演员:吕珍九 / 周锡泰 / 郑在泳 / 白润植 / 金允石 / 许峻豪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线路2 线路3

情节速览

鸣梁海战续集也将提上制作日程。据片方介绍,续集计划采用中韩合拍的方式,届时有望在中韩两国同步公映,这样一来两国影片上档时差将被彻底打破。历史上,鸣梁海战之后第二年也就是1598年,中朝水军和丰臣秀吉的日本海军进行了露梁海战,朝鲜将领李舜臣(崔岷植在《鸣梁海战》中的角色)和大明将领邓子龙联合指挥并取得大捷。如果中韩真的能合拍续集,应该就是拍摄这个故事,邓子龙将由中方哪位男星出演和崔岷植飙戏让人期待。

用户评价

  • 来自网友【阿笨猫】的评论《露梁海战》(韩语:노량:죽음의바다露梁:死亡之海)是一部去年出品的韩国电影,据说拿到过票房冠军(周冠还是年冠就不清楚了)。因为笔者之前看过一些优秀的韩国电影,同时也对历史战争电影感兴趣,前几天变也找来网上资源看了一下。但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下来,简直遭受了一番心理酷刑,完全可以用下面的表情包来形容。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部从韩国立场出发的民族主义电影。这种电影每个国家都会有,都会有拔高本民族形象,各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渲染,以及对敌对者的丑化等做法,不能把这种片子和现实划等号。因此,我看这些电影都尽量放低期待,也不做过高评价。但这部片子还是突破了我的忍受底线,原因在于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造神”,造神之余,又对当年援助者吐口水,这就太让人作呕了。我们先来说说本片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对“李舜臣”的极端美化。李舜臣是本片的主角,又是韩国人的民族英雄,美化他无可厚非,但美化也要有个限度,即不能把“人”变成“神”。人是不完美的,有能力缺憾的,而神是完美的,无所不能的。一个作为“人”出现的英雄,才更能体现英雄的可贵和不易。韩国电影不是没有塑造过这种平民英雄和不完美英雄,但在这部片子里却在大倒退。影片开始,交代了这场被韩国称作“倭乱”的万历朝鲜战争将进入尾声。但影片却用几句字幕,把战局的扭转原因说是李舜臣打赢了鸣梁等海战,迫使日军退守南部海岸。这当然是胡扯,海战赢归赢,和陆战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日军都是水军不成?在历史上,李舜臣虽然在鸣梁等地取得了大捷,但没能阻止日军继续北上,他本人在取胜后就放弃了基地,撤到大后方去了。而日军南退主要是因为陆军实力不济,在蔚山等地与明军反复拉锯,损失很大。加上明朝不断从本土派来援军,日本前线将领失去了战意,但碍于丰臣秀吉的命令不能回国,就选择了龟缩战略。电影把明朝陆军的功劳全部拿走给了李舜臣,不仅对明军不公平,对那些幸苦支援陆战的本国同胞也不公平。另一个“神话”是影片中李舜臣声称要打到日本列岛消灭日本水军,让日军不敢再犯。而片中日军主将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也声称,打海战是为了消灭李舜臣,防守朝鲜入侵,震慑德川家康。似乎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军已是东亚的无敌舰队,威胁到了日本本土。这种扯淡简直不值一驳。客观的说,朝鲜水军当时的实力确实优于日本,这主要是朝鲜水军大量装备火炮,造船技术较高,能打造大型的板屋船和坚固的龟船。相比之下,日本的水军火炮稀少,火枪也不多,战船基本上是小型的划桨船,战斗方式还停留在跳帮肉搏上。所以,李舜臣的连胜,是建立在两国水军装备和战术的代差之上的,日本战船往往是还没开打,就被朝鲜水军的火炮在远距离打沉了。但朝鲜水军的弱点是数量太少,战争巅峰期也不过250艘左右的战船,所谓龟船也只是点缀般的存在,主力战船板屋船则全靠人力驱动,不能在外海航行。这样一只水军,保家卫国尚且可以,去扫荡日本未免不自量力。第三个“神话”也是最令人无语的,是李舜臣战死之前擂鼓助威,日将岛津义弘居然被鼓声给惊倒吐血,暗示这位日本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被李舜臣给吓死了。这种改编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岛津义弘死于1619年,也就是他安全回国后还多活了20年。他在露梁海战后确实心有余悸,连夜逃回了日本。但他的惊恐,是部队损失太大。其水军部众几乎全灭,本人全靠家臣亲兵拼死保卫才突围而出,岛津家的御马印(相当于军旗)也一度被明朝联军夺走。岛津义弘突围后,认为“寡不可战矣”,因此选择了逃遁。与电影中相反,历史上的岛津义弘很有可能是狙杀李舜臣的凶手,因为李舜臣是率军冲击岛津军时中埋伏而亡的,射中他的是日军火枪,而岛津氏正是日本战国时代比较擅长火枪技术的大名。影片说岛津义弘被李舜臣惊吓,简直不要太YY。至于其他一些美化李舜臣的情节,比如足智多谋、战力超群等,这种比较“正常”的改编我们就不吐槽了。笔者想说的是,美化历史人物没有错,但不能没有底线,一味“神化”。想表现李舜臣为了保卫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完全可以把焦点放在他如何重建水军,鼓舞人心,又身先士卒抵抗侵略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能感动人心。但无脑吹捧,除了让民粹高潮,只剩下被外国人耻笑。第二个大问题,是对盟友明军的极端贬低和丑化。韩国影视剧丑化中国已不是稀奇,但在这种宏大历史剧里丑化有再造之恩的明军,笔者是第一次见。片中所有的明朝军人,上到总兵下到士兵,包括战死的邓子龙、未露脸的刘𬘩,都不同程度地被贬损了一番。影片前半部分,副线是明军与日军私下媾和。这个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能说是抹黑。明军在战争后期屡攻日军城堡不下,将士疲乏。前线将领为了避免更多伤亡,尽快结束战斗,多次主动找日军议和,给出许多条件劝他们弃城撤军,明军将领可以搞出一个捷报送到北京,保住天朝的体面。这种事情在明清时代是常规操作了,天朝对待外夷不外乎“剿”和“抚”,都是符合朝贡体系下的逻辑的。只不过,明军的议和计划没有经过朝鲜方面的同意,让朝鲜人事后大为愤怒。但片子把明军水军统帅的陈璘刻画成主和派就是污蔑了。陈璘本人是排斥议和的,得知刘𬘩在陆上与小西行长媾和,还把刘𬘩的使者大骂了一顿,指挥水军封锁日军的出路。后来经过小西行长的反复请和,他勉强同意,但提出日军要交出最重要的顺天城才肯放行。如此苛刻的条件,加上明朝水军丝毫不放松封锁,让小西行长怀疑陈璘没有议和诚意,因而决定向邻近的日军求援。此后发生的事情,陈璘确实犯下了错误。他收了小西行长2000颗首级的贿赂,放了一艘日船出去,使得小西行长顺利地向岛津义弘等人通风报信。朝鲜的史料称,是李舜臣觉察了日军的阴谋,向陈璘大哭恳求,才使陈璘决议出战。中方史料则记载是陈璘截获了岛津义弘给小西行长的回信,发现被骗,立刻集结明朝联军前往露梁堵截日军。客观来说,两国的史料都各自拔高了己方的作用,当时的情况,更有可能是中朝两军的情报互相印证,确信了日军阴谋,陈璘在李舜臣的建议下决定在露梁伏击日军援军。而《露梁海战》采用了朝方的说法,然后隐去了李舜臣“哭求”的细节,把陈璘改成一个软骨头,一个劲用龌蹉手段劝李舜臣不要打仗,配合明军与日军议和。最后李舜臣一意孤行要去露梁迎战日军,陈璘还是不想打,声称自己只是去给朝鲜军壮声势而已。影片的中段是双方的遭遇战,朝军消灭了日军先锋,原来作壁上观的陈璘这个时候要来抢功,带明朝水军出击,但被日军打得大败。邓子龙冲上去想杀岛津义弘,结果被对方秒杀。日军把这位老将的头颅被扔到陈璘面前进行羞辱,而陈璘也被日军包围,差点被俘虏,幸好李舜臣及时赶到救下了他。这段情节就是魔改历史了,李舜臣的朝鲜水军确实是先锋,但他们提前暴露了,被立花宗茂率领的日本水军抢先进攻,是李舜臣首先陷入了日军的包围,陈璘带领明朝水军帮他解了围。陈璘因为冲的太快,旗舰成了日军的新目标,但他带领部下肉搏一直坚守到了天亮,直到邓子龙前来增援。明军随后用火筒焚烧围攻的日船,把日军打退。但邓子龙追击败退日军时,舰船不幸被己方的火筒打中起火,日军趁机登船杀死了他。所以,片子把邓子龙表现得有勇无谋,只会当明朝两军矛盾的和事佬,实在是有辱这位老将。影片的后半段用了很长篇幅和慢镜头表现李舜臣的牺牲,临死还在鼓舞士气,而且要求隐瞒死讯直到战斗结束。这种改编无可厚非,但却完全抹掉了明军的身影,最后的决战几乎全是朝鲜水军英勇杀敌的镜头,好像露梁海战是全靠朝鲜水军打赢的。实际上露梁海战中明朝水军才是绝对主力,明军战船一共出动了400多艘,朝鲜战船不过60余艘而已。而且明船高大坚固,拥有更先进的虎蹲炮,既可以发射大石子破坏船只,又可以发射小铅子杀伤敌兵,加上可以喷射火焰的火筒和凶猛的佛郎机炮,日本战船几乎无法抵挡,成片地被摧毁。朝鲜水军反倒在李舜臣牺牲后陷入了混乱,被日军反扑,仅将官就战死了六十多人,部分船只还被立花宗茂的部众夺走,使得立花宗茂逃离战场。最后,还是明军出手救下了朝鲜水军,并全歼了未能逃脱的日军。整场战役中,朝鲜水军都是在明军的指挥和调度之下,李舜臣也是受陈璘节制的。所以,整个片子就是在颠倒是非,把配角当主角,把主角当龙套。这么改编无非就是突出李舜臣的光辉与伟岸,告诉观众:看啊,我们的老爷在被盟友拖后腿的情况下,在失去生命之后还能打败岛津义弘这个强敌,以一己之力实现全朝鲜的光复,他不是神是什么?写了这么多,笔者已经是无力吐槽。我们当然可以用各种鄙夷的词汇来批评他们,但骂完之后,笔者还是想探讨一下——韩国人如此厚颜无耻到底是图什么?我们不能用因为不要脸所以不要脸来绕圈圈,也不能用自卑来解释,这都把问题简单化了。笔者查询了国内的学术论文,发现研究李舜臣的相当匮乏,研究韩民族对李舜臣形象构建的更是一片空白。所以,笔者只能依据找到的些许材料,尝试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朝鲜半岛对李舜臣的神化和对明军的怨恨其实早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就出现了。朝鲜王国在战争初期一败涂地,大量人口惨遭屠戮,唯独李舜臣发挥出水军特长和地理优势,在水战中连战连捷,给了朝鲜军民极大的精神鼓舞。李舜臣生前就声望日隆,死后更是得到了朝鲜和明朝的大力褒奖,并作为忠臣立祠祭祀。就这样,抵抗侵略的光辉战绩加上民间信仰的加持,李舜臣在朝鲜成为一个被膜拜的英雄人物,各种传说和歌谣家喻户晓。明军在战争期间虽然贡献最大,但给朝鲜留下的印象却不是那么好。一是明军将士普遍以“天兵”自居,对朝鲜人往往态度傲慢,很多重大问题都不和他们商议。朝鲜史料上留有大量关于明军不好伺候,不好沟通的纪录;二是明军将领的腐败作风让朝鲜人不齿,“欺罔积习,贿赂成风”。尤其是刘𬘩等人在战争末期与日军私下媾和,让朝鲜人大为气愤。以至于朝鲜的官方记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上都这些人破口大骂,认为日军不是被打跑的,而是被明军送礼请走的;三是部分明军军纪太差,经常骚扰和劫掠朝鲜百姓,许多朝鲜百姓对明军是闻风而逃。虽然明军努力整顿过军纪,也有不少部队秋毫无犯,但朝鲜人对这些语言不通的外人,更多的还是戒心。这些不愉快的插曲在当时不是主流,朝鲜王国在公开层面上是对明朝感恩戴德的,但对宗主国不满的种子却已悄悄埋下。到了十九世纪末,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朝鲜对中国的观感一落千丈,他们不再以华夏文明为师,转而以日本和欧美马首是瞻。这一点无须指责,每个民族都有慕强心态,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过放弃儒家文化,效仿日本和欧美的思潮,更何况是一个夹缝中的小国呢。进入日据时代,朝鲜的民族主义更是爆发式成长。日本为了摧毁中朝之间的历史联系,摧毁了所有颂赞明军援朝的碑文和建筑,明朝拯救朝鲜的贡献逐渐在民间的记忆中消失。而朝鲜的精英们为了给独立运动寻找合法性,开始打造朝鲜的民族性,从史料和民间文献中寻找各种证据。万历朝鲜战争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历史源泉,他们可以用这场战争证明朝鲜早在16世纪就在反抗侵略,李舜臣就是抵抗精神的象征。而且,朝鲜史料和民间传说中对明军的不满,能用来印证外军的蛮横无能,朝鲜人民以一己之力也能赢得胜利,这样的宣传话语就足够点燃起百姓的爱国热情了。至于史料中感恩明军的记载,朝鲜精英们选择无视,或者以封建王朝的卑躬屈膝来加以否定。而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主要还是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由于总所周知的一场战争,韩国对某大国的介入不再认为是援助,而是对半岛事务的干涉和控制,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上对明清两朝出兵朝鲜举动的解释。他们更加相信,明朝援助朝鲜同样是出于私心,因而不再愿意客观描述这段历史。而且,韩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给了他们轻视以前老大哥的底气。李舜臣的形象正是在这历史过程中不断被构建,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这个国家的神话。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偶像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容不得任何批评。因此,我们看到韩国不惜巨资,打造李舜臣三部曲这种违背历史的神话电影,目的正是为民族文化摇旗呐喊。无奈之余,我们不能不为当年血洒异国战场的数万明军将士扼腕叹息。真心希望,将来也能有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告慰这些中华民族的英魂们。注:本文依据的是二手史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是严肃的学术观点。国内对万历朝鲜战争和李舜臣的研究不多,主要是日朝两国的史料难觅,衷心希望将来能有学者填补这片学术空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邻居。参考资料朱尔旦:《万历朝鲜战争全史》(美)石康:《龙头蛇尾: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张子昂:《壬辰海战中朝鲜水军的优劣势分析》王臻、杜帅荞:《露梁海战及军事相关问题评析》孙卫国:《明抗倭援朝水师统帅陈璘与露梁海战》林傲霆:《浅析陈璘在近现代前后韩国形象的转变》楚水昂:《李舜臣——朝鲜海军的战魂》
  • 来自网友【无间行者】的评论相比于鸣梁海战,这一部稍显逊色,三星半吧。总时长两个半小时,前半段铺垫未免太长了,但是后半场的战斗至少比博燃啊,至少给了几个明军小兵战斗的镜头,导演也算是良心发现了。这片子确实把明军将领强行降智媾和,还让李舜臣做了战场主导,但是剧本在人家手上,人家爱咋拍咋拍,我们这边是缺钱缺导演缺演员吗,我们也拍一部这样的片子呗,就当辟谣了,咋不拍啊?当年我们可是拍过《鸦片战争》,拍过《郑成功》的,为什么我们的古装史诗级战争片再也不拍了,总拿《志愿军》一个题材拍未免格局太小,我们可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光汉朝、唐朝两个朝代的史诗级战争就够拍个几十部了,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热血史诗人物和战争题材,一抓一大把。内娱这几年是真的拉胯,好片越来越少,不然也不至于看个片子能把这边的人看破防,虽然这部电影里面汉语配音真的让人发笑,比日语配音差远了。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哪一天能有自己的古装战争大片,最好拍一个系列的,同样比博燃,还要比这一部好的多,哪怕也是这样的民族英雄主义泛滥的片子,那也是多多益善,这一块我们太缺了,国产特色电影真要走向国际,还能惊艳所有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仅提供浏览服务,本站不上传不存储,侵权请联系删除。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