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电影网
首页电影电视剧动漫

巡回检察组-第22集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剧情 / 犯罪地区:大陆年份:2020

导演:李路

演员:斌子 / 王丽云 / 徐光宇 / 鲁诺 / 王骁 / 马驰 / 韩童生 / 卞涛 / 于和伟 / 宋春丽 / 许亚军 / 闫学晶 / 侯勇 / 韩雪 / 丁海峰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线路2

情节速览

东川省“十大法治人物”表彰大会上,省检察院检察二部主任何树国突然遭遇本地“九三零杀人案”死刑罪犯家属发难。为了查明真相,省政法委书记张友成委派检察官冯森作为省巡回检察组组长深入调查此案,冯森履职后因其不同以往的办案风格引发了争议。在“九三零案”重启调查的过程中,层层迷雾被渐渐揭开,冯森与驻监检察室主任罗欣然面对真相,不惧威胁,坚守自身的职业操守,对新时代检察官坚持人民正义的法律进行了新的诠释,维护了法律的神圣和权威。

用户评价

  • 来自网友【玫桂苏打】的评论巡回检察组是一部十一旅行期间在酒店电视上开始看回放的电视剧,由于剧情过于紧凑而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在一个星期内梭哈了全剧。能看到这部剧要感谢两点,一是感谢同行的同事摁着我对剧名的嫌弃强行给我放了第一集,二是感谢我在观看前没有在豆瓣上搜索评分,不然的话我都可能会错过这部剧——因为事后回看,这部剧的评分竟然只有6.9,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分数。在刚看完这部剧时,我会给它8.9以上的高分,挑了一些经典片段二刷,又看完了原著小说之后,我的评分也仍然可以保持在8分以上。当然在反复咀嚼的过程中,我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确实对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洗刷了《大明王朝》给我留下的一些「心理阴影」。人性我觉得国产剧的权谋、官场剧情,如果能做得好的,一定不是在于对「高义大善」的刻画。尽管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高义大善」的例子,但作为官员的明哲保身、官官相护,作为普通百姓的的苦难,才是体制下的常态。官员既是升斗小民中的一员,也是「大局」的裁定者,你当自己是蝼蚁、草芥的一部分,还当自己是权力系统的一部分,是否「识时务」「识擡举」「知分寸」,往往决定了人物的命运。常常,人人都为了「大局」而可以作小的恶,底线就在众人的默契下一再退缩,于是人物就被迫滑入深渊。这在原著中是武强的悲剧,他的「被腐蚀」是从一个无意间收受的北宋汝窑圆洗开始,纯白的履历不再干净,于是他最终发展到收受游艇和两千多万的受贿款。贪婪仿佛也有破窗效应,一旦踏出一步,每一步都比上一步更远、但并没有更难。而剧中被诟病过于拖沓的前半截,其实看得我我非常胆颤心惊,也是看《大明王朝》时觉得的「我也会犯的错误」。在黄雨虹炮制张一苇强奸案这一事件中,郑双雪一开始只是想偷偷抹掉一件小事,删除一段对张一苇不利的聊天记录、「保护张友成这个真正的好官」,这个出发点小且合理也称不上不正当,但到最后,一个谎要用十个谎去圆,她的立场变成不得不协助黄四海违规减刑,将丈夫和儿子推到危险边缘。郑双雪的做事方式也是非常中国的,她嘴上的说辞是合法合规,但实则又是用政法委书记夫人的身份要他人听懂她的弦外之音。她无疑非常懂得人情世故,在她的概念里许多事情都是人情往来利益交换,于是用一点无关紧要的「恶」直至成为真正的「恶」的帮凶。能帮则帮,顺水人情,看这段剧情的时候我常常问自己——界限在哪里?如果是我,会用什么换到什么?会帮到哪里?其实问题可能不在于在人心中将道德的线划在哪里,而是在于划线时能获取怎样的信息。其实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很多判断非常难,冯森能把握分寸,是因为他知道案情,同时他有对于罪犯的直觉(灵魂的低语);张友成能够把握底线,是因为他知道宋书记对于这件事的基本判断(认为案件性质不严重,重点在黄雨虹集团的蓄意设计)。但是对于郑双雪这样全程缺乏相关信息的角色来说,她的心态和行为轨迹是非常好理解——张友成既不透露黄四海案的相关线索,也不透露张一苇案的真相,只寄望她通过「信仰」保持冷静,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信仰战胜人性《巡回》的重点,其实是(对于法治的)信仰战胜(有仇必报的)人性。站在这两端的人物是冯森和米振东。冯森作为一名执法者,相信法律的力量;米振东作为一个崇尚侠义的「江湖人士」,相信一命还一命的道义。两人的信仰冲突是全片的暗线,冯森和米振东的所有行为逻辑是可以用这两个底层逻辑解释得通的,也是这部剧做得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两个人的起点相同,都是至亲被杀的大仇,但如果依照这两个不同的底层逻辑,确实会顺着不同的决定变成冯森和米振东这两个人。或者说,冯森如果放任内心的魔鬼,拿一点点法律的公平与魔鬼做交换,他就极有可能成为能够自我行为合理化的米振东。最后一场审讯戏其实不是审讯,而是论道,犯罪过程已经可以经由推理得出,但证据却不足,需要米振东心甘情愿伏法,而米振东的要求是(对于说服他的过程)「不可浮皮潦草」。在这场论战中,冯森做得非常精彩,从对豫让的行为解释击溃米振东的牢固信仰,到说出苗苗实则是被活埋激起他违背道义的愧疚,再对最后米振东提出的「为什么,最后会是这样一个结果?」的回答,达成对全剧主旨的点题。将这段论证全文摘录如下:>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正义,一个多么美好的词,多么令人向往,一个国家如果想正常运转,公平正义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原则。人民的正义,是每一个「我」的公平,但绝不是每一个「我」都能制定的标准。 如果每一个「我」但按自己的标准来追求正义,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正义可言。正义的标准,怎么可能是各自为政、自说自话?你米振东想为你的养父养母报仇,就私设公堂,搞地下审判滥杀无辜!黄雨虹想为儿子复仇,就可以把你米振东的施工队说成是黑社会,把你的小妹妹白小莲包装成杀人犯……这就是你们各自为政的结果!最后还差一句「世界存在的不公之事,必须由最大多数人制定出一个标准,再由国家机器来监督执行。」这句是小说中的台词,并没有在剧中保留,这也是这部剧的可惜,说出了法治公平,却没有点出民主的含义。在对于法律的信仰之外,片中屡次点到的还有对于党的信仰,党性高于人性。但讽刺的是在这部剧中,这种信仰被反面人物拿来当作幌子的次数很多,但作为党性代表的人物却平面得很难说像一个人。其实也不难理解这样的结果,因为将党作为一种信仰是宏大的,他不像冯森有一个具体的依靠(法律),如果将抽象的党性地安放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就是神化了人格。因此在这部剧中,其他人物要么只是将对党的信仰挂在嘴边、喊喊口号,譬如熊绍峰和陈咏,但你很难分辨他们品格的高尚与党性的纯正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要么就成为「党」的一个符号,比如张友成是清廉的符号,纪检组是纪律的符号,宋书记是智慧的符号,但他们本身的行为逻辑却很难解释。例如张友成有自己的「原则」,可以为之放弃所有,但其实除了政治生命的停止,本人并没有面临什么实质的威胁,这让他对抗的姿态多少显得有点令人不解。对于他的日常工作,除了领导冯森的查案、和宋书记等人开会,你很难找出张友成作为一个政法委书记还做了什么具体的事(虽然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很符合社会现状)。在本剧中,党组织的形象还是模糊的,讳莫如深的,秘密的,脱离法治的,符合普通民众的一切想象。例如熊绍峰在面临纪检时说,那我可以请律师吗?纪检人员说,你是不想不愿意接受组织内部的审查?(从这一点来说,也很符合社会现状)。案情的解扣点和解开后的绳索脱离对于信仰的探讨,这部剧的案中案中案是设计得非常精彩的,930案、KTV过失杀人案、郑玮丽被杀案,三个大案看起来都是迷雾重重。但最后确实通过侦查和证据解扣,这个过程作为一部刑侦剧来说也是足够合格和精彩的。这部剧中能明显感觉的是从正向逻辑推理的部分非常严密,但如果从反向来看,则会感到其他证据应该也能导向同样的结论(解扣点是充分不必要条件),就让解扣点的魅力有所缺失。930案沈广军案隐藏的两个证据是沈广军与徐大发相识(且存在合作骗保、沈广军取得130万赃款)、沈广军过失导致苗苗的死亡这两点。沈广军不透露与徐大发的关系,逻辑是第一起骗保案存在人命(徐大发曾经故意设计谋杀徐大发),因此沈广军不交代这一层关系。但二十三踪骗保案的线索如此明显,再者他们是直接在微信上联系的,从外部证据(聊天记录、130万的资金流向)得出两人相识的事实应该非常容易,但这一点竟然在恢复沈广军手机的聊天记录之后才得出,这几乎有点可笑。另外,如一则短评所说,沈广军找不到老婆、一把年纪还和哥哥嫂嫂母亲同住一屋,他的130万放到哪里去了?还有,徐大发和白继发之间存在什么恩怨导致这起人为设计的意外,剧情也并没有交代。沈广军过失导致苗苗死亡、米振东拍摄视频挑拨沈广军与沈广顺夫妇的关系的这个扣做得很严谨。沈广顺夫妇一边认为沈广军猥亵并杀害苗苗该死,这个判断的基础上使得他们帮助真凶隐瞒了关键的视频证据,避免让在杀害徐大发罪名上再添一条猥亵并杀害苗苗的罪名,按他们的判断这样的下场会是死刑立即执行。沈广顺夫妇以为自己的行为已经是保护胡雪娥、保护沈广军,但实则是让真凶逍遥法外(但是在侦破阶段故意通过主角的言辞让人联想到沈广军与苗苗发生关系,这一点令人有点不适)。另外,看到视频后冯森立即从沈广军手机上的视频推理到小树林现场的第四人即为真凶,这一段是全片的推理高光时刻。KTV过失杀人案KTV过失杀人案的推理过程相对简单,最终是通过视频中不符合时间逻辑的证据推出视频为伪造,击溃黄四海的心理防线,不存在什么重大的解扣点。郑玮丽案借用《电脑山庄杀人案件》的杀人方式固然精彩,但米振东只看了一本推理小说就想到了合理的杀人方式是不是扯淡了一点,不禁让人怀疑谷歌上是否存在一个词条——哪本小说中的杀人手法最合理合法?另外,冯森十年无法破获案件,直到最后获得沈广顺夫妇的婚礼礼金名单才发觉几人之间的关系就有点说不通了。既然束立可、江向阳、彭会军都是振东施工队的人员,又是郑玮丽案中引发案情的人员,就算查不到三人都是私人孤儿院收养的孤儿,至少能查到社会关系都在振东施工队;再退一步,如果直到胡大军母亲被踩断腿时才发现三名人员的姓名和郑玮丽案有重合,那么即便不能发现他们作案的动机,案件的关键也应该早早落到米振东身上才对。人物行为的矛盾点由于剧情的删改和编剧的疏忽,本剧中至少有几处明显的错漏:抓获掮客行动只是为了冯森的出场,从方小灵口中据说得出了甩棍的线索和联系方式(还见过真人),但从全剧来看好像这场行动对于引出甩棍和辨认甩棍又好像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剧中删除了徐小枫对于控制无人机谋杀沈广军的桥段,但又保留了这个男孩的形象。熊绍峰和罗欣然作为两个好同志,却达成一致由罗欣然替熊绍峰承担黄四海误判减刑的责任。邓耀先召集的闭门酒会规模过大,违背了事件应有的保密程度。消失的女性在看小说的过程中,我更能确认的一点是,这部戏的女性角色是非常扁平、传统的,编剧是厌女的。角色的高光几乎都在男性身上,至于女性角色,反面角色郑双雪利用丈夫的职权,白小露同样通过色相上位获得权利、并挑拨黄四海杀人;正面角色罗欣然恨嫁、「被生活教育成了一个油腻剩女」(小说原文),胡雪娥身上的韧劲总结到最后也不过是为母则刚。而其他女性,郑玮丽除了做饭不放味精、以及片中闪回了几次的唱戏片段,她的职业和性格都是模糊的,除了能得知她是冯森的初恋,观众对于角色的认知是模糊的,感受不到这个人物的可爱之处和她与冯森之间的感情。童小娟、傅明月、宋丽娟三人的生命重心则都在米振东一个男人身上,他们的方式要么是默默等候,要么是为米振东去死(写到这里我觉得米振东何德何能)。而不要怀疑,米振东爱的也是她的初恋傅明月。智慧和明理属于全体男性角色,女性角色除了惨以外几乎没有高光,这可真是非常封建落后让人想扣掉一星的一点。表演和职业本片对我的最后一个启发来自对职业的态度。案件的线索许多是来自于细节,通过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得到,从大量的事实中梳理出观点,这已经是「专业」。不同人能看到的问题不同,就像熊绍峰认为立功减刑只是「执法尺度的掌握」,但他没有盘清楚围墙是被人为推导这个事实。专业能力的差异,就能由同样琐碎的资料导出不同的结果。另一点是演员演技。这部片中演员演技基本可以说全员在线(其实韩雪的演技对于罗欣然这个角色也够用了,尤其是于和伟老师对于人物情绪拿捏的精准,让人几乎没有出戏的可能,在第一遍看剧的过程中也就没那么及时发现逻辑的错漏。其实冯森很容易被演成一个不近人情的人偶,但于和伟的表演让他真实可信,可以忽略他身上一点点的小毛病,确认人物的真实。演员的门槛很低,但高峰很高,在电视剧这样的篇幅中准确已经了不起,要求「封神」片段其实很难(因为给每一片段的时间很少),但本片的三段审讯都是封神片段,通过构成的证据链一层层突破犯人的心理防线。犯人是在检察官的逼迫之下无处可躲从而交代案情,而不是顺势念出剧本上的台词,让审讯的过程非常具有真实性(会让我想:如果是我的话只有这些线索会审不出来;如果是我的话也会交代)。拉踩《底线》中屡屡掉帧、时常双目无神的表演,《巡回》中主要人物的表演是帧数拉满的。其实粉丝也不是不知道好的演技是怎样,闭眼为自己喜欢的艺人降低审美标准,也是蛮可悲的。(另,演员大概不适合做医美,会减少可调动的面部肌肉)。关于《巡回》的定位《巡回》的定位其实有些不上不下,如果不上星,它可以是一部纯商业性质的悬疑片。前文说过,冯森和米振东的信仰已经足够支撑两人的行为逻辑,正面人物的行为不必上升到党性的高度,更何况这部戏对于党性的描写是浮于表面的。从弘扬主旋律的角度,这部剧的应该和《人民的名义》定位相差甚远,但其中穿插的主旋律色彩又让刑侦悬疑剧的受众会对剧有意见。大概是这几重原因叠加,加上一些只看了十几集的观众盲目评分以及韩雪的路人盘实在太差,共同造成了6.9这个分数。小结啰啰嗦嗦写了五千字,是因为事后为了确认了细节而重复咀嚼了多次,自然写不出看完当天给我造成的冲击和震撼。这部戏的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但这部戏给我的最大震撼应当是——人也可以正直地活着,并非事事都是利益交换,不能因为任何原因作小的恶行,解决问题而非自欺欺人放任自流——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因是冯森横冲直撞的人生观念其实很难照搬在日常的生活中。毕竟没有多少人是在刻意求死,大多数人还是想要好好活着。那么活着而不偷生,维护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公正,不论民主或其他,社会是一座自下而上搭起来的塔,其根基还是每一个人的行为。最后衷心希望的是,现实中真的存在海平市的故事——海晏河清,举世公平。
我们仅提供浏览服务,本站不上传不存储,侵权请联系删除。网站地图